中国邮政的贺卡品种——如意豆。 |
新颖的影视贺卡。 | <script language="javascript"></script>贺卡在我国的使用由来已久,在古代,上层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问候的习俗。宋人周辉在《清波杂志》中说:“宋元佑年间,新年贺节,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。”当时士大夫交游广泛,若四处登门问候,既耗费时间又耗费精力,因此,有些朋友处他们就不亲自前往,而是派仆人拿一种用梅花笺纸裁成的二寸宽、三寸长,上面写有受贺人姓名、住址和恭贺话语的卡片前往代为拜年。明代人以投谒代替拜年。明朝杰出画家、诗人文征明在《贺年》诗中描述:“不求见面惟通谒,名纸朝来满蔽庐;我亦随人投数纸,世憎嫌简不嫌虚。”这里所言的“名刺”和“名谒”即是现今贺卡的起源。贺卡用于联络感情和互致问候,既方便又实用,成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,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。
贺卡与其他通信工具相比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书写问候语,令人怦然心动的问候语时有耐人寻味的思想火花和深刻哲理的闪现,或对生活、事业、命运的感悟,嘘寒问暖,柔肠百转,将心声寄到收卡人的心坎,话语虽短却凝造温暖的港湾,浓缩着深深的情谊。读后,温馨的感觉油然而生,此时此刻,双方过去的交往与经历越发清晰起来,让过去像现在一样栩栩如生,久违的情谊不请自来,乃至在将来都能体味到一种激励和快慰。
今天,不少人还在怀念传统的书信往来。也许它没有电脑打印那么工整,那么花哨,也没有网络下载话语那么俏皮有创意,但寄与收的过程给人一种期盼,落笔成文有更多的斟酌,它反映出的是书写人的真情实感,一笔一画、纸墨飘香,透着是那么的亲切,它更不会像电脑、手机“删除”那样轻易就“无影无踪”。这对那些至亲好友来说很重要,他们需要“原创”,需要“真诚”,需要“一对一”,不希望被“一勺烩”和“群发”。当然,这并不是说现代通信手段就无法表达真实感情,但前提是要有诚挚的态度与用心。总之,高科技要用,传统的也不要丢,区别对待,少一点“批量模板化”,多一点“真诚与亲切”,问候的效果会大大增强。不然的话,结果只能是“发的机械,读的没味,回复仅出于礼节”。
贺卡无声,但能够沁人心脾,是因为那是情与爱的交响,把亲情、友情、爱情传递给对方。中国是礼仪之邦,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贺卡的国度。传统节日是传承民族文化、寄托民族感情、体现民族感的舞台,是植根于民间的文化瑰宝。在此期间,贺卡成为人们传递彼此问候、表达亲情的载体。
贺卡同样是商家与客户联系的桥梁,通过邮寄贺卡,联系着天南海北的客户,对新客户是一种宣传和认知,对老客户是一种问候和感激。邮寄贺卡看似微不足道,却礼轻情义重,其实质是一种融入文化、精神与情感的超值服务。通过邮寄贺卡,商家可以联络客户的感情,这是一笔无形的财富。小小的贺卡,其实也为商家开启了财富的大门,架起了客户与商家沟通的桥梁,是企业与客户传递感情的绝佳工具。
美国有一位叫乔·吉拉德的汽车销售员,他连续12年蝉联世界吉尼斯纪录大全世界销售员销售第一名的宝座,他所保持的世界汽车销售纪录是连续12年平均每天销售6辆车,至今无人能破。为了与自己的客户保持联系,每个月他都会寄出15000枚明信片,这样客户始终没有办法忘记他,即使自己暂时不更换汽车,也会主动介绍客户给他。我们可能都想象不到邮寄明信片是乔·吉拉德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。
贺卡的发展方向让我们惊喜,在正确宣传与引导的同时,贺卡的未来也展现在面前。中国邮政的贺卡将和老百姓生活更加贴近,在增加节日内涵的同时,突出个性化特点,赋予更多的现代化意识和时代气息,让更多的人喜欢、使用。古有柳毅传书,今有贺卡传情,愿小小的一张贺卡,早日成为文化市场的著名品牌,承载着色彩纷呈的祝福,飞进千家万户……
|